从“神童”到“撤奖” 是谁让造梦大赛变了味?
他举例说,近10年来,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组织下,不少北京优秀高中生来我们实验室,“由我们系老师指导他们开展科研活动。‘小手拉大手’,这对学有余力、对科研感兴趣的孩子成长是有益的,从中也冒出了一些有潜力的‘小小科学家’。” 朱邦芬认为,这些活动应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。“现在学生的研究课题主要分两类,一种由实验室老师来确定,一种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,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。” “在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盛行的情况下,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难免也会受影响,尤其是当结果与升学有关系的时候,部分家长、老师就会想办法‘走捷径’。所以我很赞成这类活动彻底与升学脱钩,坚持‘去功利化’,这样才符合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初心,才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科学精神的养成。”朱邦芬说。 朱邦芬认为,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,关键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,“让优秀的孩子自己‘冒’出来,而不是拔苗助长。一定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主动研究的劲头。” 同时,朱邦芬强调,虽然问题出在个别学生身上,但不能忽视的是,要教育家长和老师们转变观念。“不是搞几个看起来高大上的项目,或是在什么比赛中获奖,孩子就能成才;科技活动中的成绩不是好学校的敲门砖。参加这类活动除了培养兴趣和专业上的能力,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为人,比如诚信、踏实、韧性等,这些品质不光对每个孩子很重要,对国家的未来更重要。” 刘辉也表示,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方面,可以引导孩子多多走出书本,走进大自然,走进实验室,把学到的科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体验之中,多动手,多总结,多思考,同时也要强化自身的科学兴趣和追求。 “具有突破性的科技创新往往都是从兴趣出发的。需要将内心的兴趣、理性的思维以及行动上的实践能力进行结合,弥补弱项,以此提升真正的青少年创新能力。”刘辉说。 “确实比赛的流程还可以优化,一些规章制度需要更加严格地执行。但大赛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否认的。”黄权浩说。 ●具有突破性的科技创新往往都是从兴趣出发的。需要将内心的兴趣、理性的思维以及行动上的实践能力进行结合,弥补弱项,以此提升真正的青少年创新能力。 ●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,关键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,让优秀的孩子自己“冒”出来,而不是拔苗助长。一定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主动研究的劲头。 ●不是搞几个看起来高大上的项目,或是在什么比赛中获奖,孩子就能成才;科技活动中的成绩不是好学校的敲门砖。 (记者 张盖伦 操秀英) (编辑:孝感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